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浙江省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已然成为浙江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在新时期,浙江吹响新的号角,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猎猎战旗已经在各地迎风飘扬。这是浙江严格落实全国生态环境?;ご蠡?ldquo;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求的重要抓手,这是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时代使命。
俯瞰浙江,从海绵城市点到面的示范引领建设,到提炼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先进发展理念;从城镇污水治理的提标改造,到生产生活方式质的飞跃;从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的全覆盖,到长久运维管理的智能化、全方位效率提升……生态治水深入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浙江积极做好生态文章,高标准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干和担当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以实际行动满足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铺就了属于这方水土的民生底色,让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更增添了民生温度。
高站位布局海绵城市 让城市自然“会呼吸”
2016年起,浙江省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及有条件实施的新开工项目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20年,设区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县级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设区市和县级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其他县城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目前浙江省已形成“国家级试点建设快速推进、省级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其他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和城镇有机更新建设的发展思路。
就像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所言,海绵城市建设不应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应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方向,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
“我们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在某个区域内实施海绵技术,也绝不是要把城市刨个底朝天、把杭州市变成大工地。”杭州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我们的思路是坚持低影响开发理念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结合‘五水共治’、城中村改造、河道综保工程、地块开发、地下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建筑、小区、道路、公园、河道绿带等各个领域项目中推广海绵技术,实现‘海绵+’的叠加优势效应。”
据悉,之江水泥厂工业遗址公园将应用海绵技术,即运用系统化全园覆盖式的蓄排水手法,结合生态绿地打造新型海绵公园,成为滨江区乃至杭州市首个结合工业的建筑改造。
“公园主要采用了生态型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以及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等措施,同时构建包括源头减排系统、排水蓄水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在内的完整‘海绵体系’,预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89%,使公园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冲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绵弹性’。”项目负责人透露道,目前该公园正在施工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据统计,今年杭州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将完成100个重点海绵项目,并且将在全工程项目领域、全市域范围内继续铺开海绵城市建设。
而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的宁波市,在今年3月也传来了喜讯,这里成功建成了宁波市首个海绵城市公园项目——姚江北侧滨江绿化工程,景观设计总面积约35057平方米。据介绍,该公园项目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减小径流污染,通过利用生态型绿地、雨水花园及透水铺装等方式,经过绿地渗透、滞留、蓄存、过滤一部分“较干净水”补给地下,减少市政管网的压力,提高雨水的利用,不仅使绿地内降水不外排,同时吸纳周边道路雨水径流、减少面源污染,美化城市的“面子”。
“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海绵体’,用生态‘溶解’城市,打破原来铁板一块的‘水泥大饼’,让雨水在都市中也能够有序迁徙。”浙江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总结道,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缓解城市内涝、减轻热岛效应,还能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给城市带来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
结合自身特点,浙江省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譬如,宁波、嘉兴、温岭等试点城市成片全域化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嘉兴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上实现“六个管”,通过“落实制度规章、加强监督检查、采取现代技术、突出关键环节、创新机制方法、发动群众参与”六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质量;宁波的“慈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被列入住建部编写的《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出版;温岭市东部新区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将地块的海绵建设作为企业进入园区的准入条件之一。
- 上一篇:塞罕坝七星湖:独特的高寒河源湿地
- 下一篇:江西:渣山上建公园 化腐朽为美景